10.3969/j.issn.1002-9982.2001.04.007
关于建立高校班主任式心理咨询模式的探讨
@@自1993年1月,国家教委颁布《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起,全国各省、市、地、州的高等、中专院校相继把健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各高校为配合健康教育的开展也相继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诊室”。但实践表明这些措施似乎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就是“心理咨询”或“心理诊室”的内容定位不清,对大学生产生不了吸引力,尤其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影响不大。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项关系人材素质和国家强盛的宏大系统工程,在他们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好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是每位大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与同仁共同探讨建立高校“班主任式”心理咨询模式的构想。
高校“班主任式”心理咨询室的工作概要
高校“班主任式”心理咨询室设在高校各班级中,以本班大学生为对象,以班主任为业余“心理医生”或“心理导师”来展开工作。班主任能比其他教师及校医院的医生更方便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也更容易与他们沟通和交流,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通过班主任来完成的心理咨询,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1.做学生学习上的帮手、生活上的助手大学生离开父母进入校园时,第一个遇到和信任的就是班主任;不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他们第一个愿意求助的是班主任。班主任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如同父母一般值得信赖和亲近。班主任可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谈,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给予他们学习或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尽早摆脱心理困扰,走出心理误区,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学会自立、自强,同时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班主任式、心理咨询
17
B844.2(心理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