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6-7108.2020.03.012
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Ⅰ型骨质疏松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
目的 探讨Ⅰ型骨质疏松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方法 采用去势法建立Ⅰ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n=24):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6),实验动物自由进食水,12h光照周期.分别在去势前和去势后4、8、12周共4个时间点,采用直接收集法采集大鼠粪便.利用16S rRNA高通量肠菌基因测序技术,在phylum(门),class(纲),order(目),family(科),genus(属),species(种)级别分析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结果 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是肠道菌群的主要构成肠菌,无论在去势前或去势后,二者含量之和均超过肠道菌群总量的90%.厚壁菌门含量在去势后下降并且持续到术后8周,其含量在术后12周显著增加(P<0.05);拟杆菌门的含量变化趋势与此相反.另外,在纲、目级别的物种差异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普雷沃氏菌属、Odoribacter含量在术后12周明显降低(P<0.05),而螺杆菌属与Alistipes在术后12周含量显著增多(P<0.05).在种级别的分类中,白色瘤胃球菌在术后12周显著增多(P<0.05),而单形拟杆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Ⅰ型骨质疏松大鼠的肠道菌群在不同分类级别的结构组成上发生了显著性改变,为研究肠道菌群和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骨质疏松症、肠道菌群、去势大鼠、16S rRNA
26
R681(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交叉学科基金项目;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
2020-06-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36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