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2095-252X.2017.07.006
桡骨干骺端骨折交叉克氏针固定后骨不连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桡骨干骺端骨折患儿的治疗方法,分析甲状旁腺亢进对骨不连可能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别对既往治疗的桡骨骨不连和桡骨远侧干骺端骨折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治疗的新鲜桡骨远侧干骺端骨折患儿49例,男40例,女9例;治疗年龄平均8.9岁,46例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3例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11例采用双枚克氏针髓腔内贯穿固定(A组),11例采用单枚克氏针髓腔内贯穿固定(B组),23例采用双针固定,其中1枚克氏针髓腔内贯穿固定和1枚克氏针交叉固定(C组),4例采用双枚克氏针交叉固定(D组).4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8.6(6~48)个月,按Hertel的骨折愈合评价标准,其中48例骨折完全愈合,1例发生骨不连,此1例与其余2例(在外院首次治疗,到我科治疗时,已确诊为骨不连)作为桡骨骨不连组(E组).骨不连患儿为3例,均采用了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6个月骨折线处仍没有骨痂形成,诊为骨不连.所有骨不连患儿均采用了切开复位、自体髂骨移植、钢板固定术,术后石膏固定,拆石膏后患肢逐渐负重锻炼.术后定期随访2年.术后随访与桡骨远侧干骺端骨折患儿相同.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诊断、治疗方式和治疗结果.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 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 此3例骨不连患儿,均获得随访.其中1例术后7个月又发生了骨不连,再次手术治疗骨不连前化验提示甲旁亢,二次手术采用了切开复位、自体髂骨移植和髓内固定的方法,同时于内分泌科给予药物治疗甲旁亢,最终骨不连在第2次术后6个月愈合.其余2例没有骨生长代谢相关疾病,在术后2.5个月骨折处完全愈合.此49例新鲜干骺端骨折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8.6个月,其中48例骨折完全愈合,1例发生骨不连,发生在双枚克氏针交叉固定组,其余3组均未发生骨不连,其总体有效率为97.9%.有髓内固定物组和无髓内固定物组,采用 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有髓内固定优于无髓内固定.骨不连患儿与无骨不连患儿的X线片对比发现,将其最远骨皮质固定点到骨折线的距离和该点到腕关节距离的比值进行分组比较,采用t检验,发现骨不连组比值明显小于无骨不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桡骨干骺端骨折切开复位后单纯交叉克氏针的固定需慎重采用,一旦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其骨皮质固定点要尽可能的远离骨折线,最远克氏针骨皮质固定点到骨折线的距离和该固定点到腕关节距离的比值尽可能>0.5;一旦骨折切开复位,在患儿局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钢板固定最佳,如果没有安放钢板的条件或者是骨折闭合复位的情况,至少有1枚克氏针贯穿髓腔的内固定是必不可少的.骨不连患儿在治疗前要注意骨生长代谢相关疾病的检查,以免在治疗后再发生骨不连.
桡骨、骨折、内固定器、干骺端、骨不连
6
R726.8;R687.3(儿科学)
2017-08-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50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