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2095-252X.2016.01.014
单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原椎体引起背痛复发因素的探讨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单节段椎体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oneous kyphoplasty,PKP)后,责任椎体引起背部疼痛复发的原因,为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笔者所在单位同一组医生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因骨质疏松引起单节段椎体压缩骨折而行PKP的患者共52例,其中28例术后随访> 12个月,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68 ~ 86岁,平均(74.13±4.18)岁.随访时间12 ~ 34个月,平均(18.50±7.26)个月.按照是否复发背部疼痛分为A、B组:术后未复发背部疼痛为A组(n=20),术后复发背部疼痛为B组(n=8).所有患者均记录年龄、性别、症状出现的时间,采用相同手术方法(PKP),记录骨水泥注入量(filling PMMP volume,FPV).手术前、后及复查时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程度;通过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时BMD的T评分;通过X线、MRI检查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时骨折椎体的压缩率(compression rate,CR)、压缩的恢复率或丢失率,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时骨折椎体的后凸角度(kyphotic angle,KA)和后凸角度恢复率或丢失率;比较术后及随访时骨水泥(甲基丙烯酸甲酯)与椎体上下终板间距离(postoperation PMMP to endplate distance,PPED)的改变.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背部疼痛复发患者原手术椎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再骨折或塌陷.A、B组FPV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A、B组CR术后均明显增加,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B组CR恢复率为(17.4±9.3)%,A组为(24.1±11.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呈现同样的改变.A、B两组手术前VAS评分分别为(8.8±0.6)分、(8.6±0.5)分;术后分别为(2.1±0.6)分、(2.2±0.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7.5±1.2)分,与B组术后及A组末次随访(3.1±0.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水泥上缘至上终板距离术后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骨水泥下缘至下终板距离平均为(2.5±0.6)mm,末次随访时为(2.4±0.7)mm,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骨水泥上缘至上终板距离平均为(3.5±0.4) mm,末次随访时为(2.7±0.9)mm,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骨水泥下缘至下终板距离平均为(4.5±0.6)mm;末次随访时(3.3±0.4)mm,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椎体再骨折或塌陷是引起单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背痛复发的重要原因,适量的FPV可能有利于减少手术椎体再骨折或塌陷.适时监测CR、KA、T评分、PPED的变化可以为预防复发背部疼痛提供参考.
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压缩性、椎体后凸成形术、背痛、复发
5
R683.2(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2016-04-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