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2095-252X.2014.06.004
大臼杯在髋臼骨缺损患者的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大臼杯在PaproskyII型及PaproskyIIIA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缺损翻修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3月至2014年5月,经治的24例PaproskyII型及PaproskyIIIA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缺损病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46(34~77)岁。髋臼侧行翻修的原因:无菌性松动21例,髋关节习惯性脱位2例,低毒性感染1例。所有手术均为初次单侧翻修,初次关节置换髋臼侧:11例为骨水泥固定的髋臼假体,10例为非骨水泥型髋假体,3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髋臼骨缺损按Paprosky分型法:II A型7髋,II B型6髋,II C型5髋,III A型6髋。采用大臼杯或联合植骨对髋臼假体进行翻修,对于Paprosky II 型骨缺损在不影响假体稳定性的情况下通过挫磨扩大髋臼,植入颗粒骨或直接置入大臼杯髋臼假体。Paprosky III A 型骨缺损,采用适量植入打压颗粒植骨,或结构性植骨、臼底骨块封堵技术以提高骨量,或直接采用高位球中心植入技术,配合大臼杯植入,而双下肢平衡及偏心距均通过假体柄及颈的长度来调节。术后定期随访,采用Harris方法及VA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及状态,根据X线片判断假体稳定性及植骨愈合情况。结果24例平均随访23.84(12~83)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44.92±10.53)分,术后12个月(84.75±4.61)分( P<0.01),术后3年(88.88±5.70)分( P<0.01)。VAS评分:术前(4.58±1.69)分,术后12个月(0.71±0.91)分( P<0.01),术后3年(0.50±0.66)分( P<0.01)。未出现假体修复失败而需要再次翻修病例。X 线片显示移植骨与宿主骨交界处有连续性骨小梁通过。患者下地行走步态良好,随访期间无假体脱位、松动及髋关节异常疼痛影响行走,术后1年患髋屈曲均能至少达90°,术后3年均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并能慢跑、下蹲持物。结论在PaproskyII型及PaproskyIIIA型髋臼骨缺损翻修术中,采用大臼杯或联合颗粒/结构植骨,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假体的合理选择及适当的髋臼骨缺损的处理,可以降低髋臼侧翻修手术难度并取得优良效果。
髋关节、关节成形术、置换、髋、人工关节、髋臼
R687.4(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资助BL2012002
2014-07-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41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