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221X.2008.02.001
电子废物回收处理污染对人类的遗传毒性
目的 对长期居住在天津市近郊某镇电子垃圾处理较集中的3个村庄的居民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分析电子垃圾污染物对人体的损伤效应.方法 在当地居民中随机选择171位村民进行染色体畸变(CA)和胞浆阻滞微核(CBMN)分析,并进行彗星分析检测DNA损伤.选取与该镇毗邻区域且从未接触电子垃圾处理的30位村民(男女各半)作为对照组.结果 暴露组染色体总畸变率5.50%,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核率暴露组16.99‰,对照组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彗星分析检测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TDNA%)、尾矩(TM)、Olive尾矩(OT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和DNA损伤水平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电子垃圾污染物是潜在的遗传诱变剂,能够造成污染人群的细胞遗传学损伤.
电子垃圾、细胞遗传学、彗星分析、微核分析、染色体畸变、环境、DNA损伤
21
R994.6(毒物学(毒理学))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07JCYBJO09200;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学科发展基金SF0658
2008-07-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