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2095-5804.2017.05.013
在"求是"与"致用"之间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批评史书写路径检视
在西方科学主义观念的主导下",五四"时期形成激进的反传统和重估传统价值的思潮,间接促使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勃兴."求是"与"致用"是传统与现代之矛盾的派生物,贯穿了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书写,并在其书写路径、运思模式和理论品格上造成大量的问题.其争论点在于,贯彻历史主义的"求是"原则,就必然要求在文学观上采取多元、多样化的立场;主张科学主义的"致用"原则,又会偏离文学批评史的客观性.陈钟凡提出"历史的批评",郭绍虞主张"批评史路径",罗根泽倡导"原理路径",他们都侧重于历史主义的"求是"原则;胡适的整理国故,在方法论上似乎中西兼顾融通,而在世界观、文化观上更倾向于"致用"原则和全盘西化.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是在"求是"与"致用"之间创立起来的.
求是、致用、中国文学批评史、历史主义、路径难题
I209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华思想通史》文艺思想编"阶段性成果
2017-10-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13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