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0034.2014.05.008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OVCF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PVP治疗20例(PVP组),男8例,女12例,年龄54~81岁,平均(66.37±2.34)岁;采用PKP治疗20例(PKP组),男11例,女9例,年龄56~79岁,平均(65.12±3.21)岁.术后1、12周及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巴塞尔(Barthel index,BI)评分方法对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日常生活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评定;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责任椎的前缘高度、后凸角度(Cobb角)的变化.结果:PVP组出现椎体后缘骨水泥渗漏1例,但无任何临床症状,渗漏的骨水泥未用手术方法处理.两组均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两组VAS、B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疼痛缓解明显,日常生活功能改善显著.术后1、12周及1年各时间段的VAS、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12周及1年的责任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在PV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12周及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段的责任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VP和PKP均能明显缓解OVCF患者的疼痛,完全或部分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PKP在恢复责任椎前缘高度和矫正椎体后凸畸形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压缩程度较大的椎体高度恢复更明显.
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27
R68;R6
2014-08-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38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