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3-0034.2009.12.013

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引用
目的:评价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对诊断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30例行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9~65岁,平均45岁.手术在L4.5节段20例,L5S1节段9例,1例同时行L4.5、L5S1双节段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X线中立位椎间隙腹、背侧高度.动力住手术节段上下两椎体的边缘与其相邻椎体的边缘连线的夹角变化;CT测量指标包括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矢状径、硬膜囊横矢状径.手术采用椎板开窗或部分切除,椎管减压后棘突间植入Coflex装置.结果:随访5~19个月,ODI分值由术前的平均(62.41±10.38)分下降到平均(10.49±5.93)分(P<0.01),JOA分值由术前的平均(8.96±2.76)分提高到平均(25.36±1.55)分(P<0.01).3例术后疼痛改善不明显而需药物或封闭治疗,3例麻痹及感觉减退症状无改善,其余患者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未再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神经根压迫症状.未发现与Colfex装置本身相关的并发症.X线检查椎间隙背侧高度明显增大,手术节段相邻椎体间运动幅度无明显增大.CT检查术后椎管内空间,硬膜囊面积均有所增加.结论: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短期相关并发症少,同时时增加椎管及硬膜囊面积,增加椎间隙后缘高度,防止相邻节段运动幅度增加以及预防邻椎病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椎管狭窄、腰椎、内固定器、骨科手术方法、减压术、外科

22

R68;R6

2010-04-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902-905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骨伤

1003-0034

11-2483/R

22

2009,22(12)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