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教学共同体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 北京是全国的教育文化中心,高校分布数量最多,而在海淀区学院路地区则尤为集中.沿海淀区学院路南至明光村,北至六道口,从50年代起相继建立了一批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学院为全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对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而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高等教育的体制和格局,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不少高等学校都在设法规划自身向综合性办学方向发展,新增并完善各自原先短缺的学科,以形成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环境与条件.然而,一所学校的新学科点建设,既需要投入,又需要时间,加之各学校现有的基础和投资实力都有限,如果一味追求自我完善,实现”小而全”,会造成低水平的重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教学共同体、人才培养、高等学校、学科点、计划经济时代、海淀区、建设与发展、环境与条件、追求自我、专业特色、文化中心、高等教育、国民经济、高等院校、办学方向、分布数、投资、体制、输送、基础
22
G4(教育)
2007-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