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自体颈动脉移植于静脉后形态学及分子改变
目的 以往的研究已证实动脉移植到静脉后,即使在高血脂状态下,也不发生粥样硬化,而是发生萎缩样改变,提示了血流动力学特别是切应力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血管重构中的作用.为探讨移植后动脉重构的机理,该文对移植动脉段进行了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建立动脉移植到静脉的新西兰白兔模型,6个时间点后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血管内、中膜厚度与面积;扫描电镜观察内皮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TUNEL方法观察细胞凋亡状况,RT-PCR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发现移植动脉在极低切应力状态下,随时间推移,除管壁发生"类静脉化"的萎缩样改变外,管腔面积先减小后增加;TUNEL结果显示移植动脉发生了细胞凋亡,而且凋亡先发于血管内膜细胞,进而过度到中层,最后累及外膜;通过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双染色证实,弹力纤维在整个过程中并未有显著数量改变,而胶原纤维却发生崩解,最终导致管壁萎缩;术后一周移植动脉的MMP2和MMP9表达明显增高,以后渐下降.结论 低切应力作用于血管内膜层细胞致使其凋亡继而由内而外信号转递的过程,这构成了移植动脉发生萎缩样变的基础;胶原纤维的崩解在移植动脉萎缩样变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MMP表达的上调.
动脉移植、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切应力
8
R33;X13
本课题受国家重大血管性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的基础研究编号2006CB503803;国家863重大课题"冠心病的分子分型及个体化诊疗研究"编号2006AA02A406
2008-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