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20/zgfybj.j.issn.1001-4411.2017.16.38
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凝血功能指标差异,为早产儿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出生的16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胎龄将其分为早期早产儿44例,中期早产儿50及晚期早产儿71例;另选取同期足月新生儿52例作为对照组;于出生后2h内检测其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各组患儿及产妇临床资料与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3组不同胎龄早产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T、APTI 95th%以晚期早产儿略低于早期及中期早产儿,TT随周龄增大出现减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新生儿PT、APTT、TT较3组早产儿均显著下降(P<0.05),FIB则显著升高(P<0.05);4组产妇PT、APTT、FIB、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足月新生儿相比,早产儿存在早期凝血功能降低,检测PT、APTT、FIB、TT水平可以早期发现凝止血功能异常,为早产儿的早期干预、临床指导用药提供依据.
早产儿、胎龄、凝血功能
32
R722.1(儿科学)
重庆市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0152629
2017-09-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3803-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