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20/zgfybj.j.issn.1001-4411.2014.03.18
儿童过敏性紫癜凝血系列的改变及早期抗凝治疗
目的: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凝血状态的改变,探讨早期抗凝治疗的意义.方法:采取对照分析的方法,选择健康儿童40例作为正常组,10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卧床休息、避免接触易过敏物质、控制感染,应用抗组胺药物、钙剂、激素等综合治疗;观察组患儿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肝素0.5~1 mg·kg-1·d-1,+5%葡萄糖溶液100 ml静点,每天1次,视病情连用1~2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用双嘧达莫3~5 mg· kg-1·d-1分3次服用进行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前后测定所有患儿的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PLT)指标变化情况并比较分析.结果:抗凝治疗前各项指标过敏性紫癜患儿体内处于高凝状态;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PT、APTT、TT、AT-Ⅲ均有所增高,D-Dimer、Fbg 及PLT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抗凝治疗能促进患儿的各项指标恢复.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积极抗凝治疗可改善体内凝血状态改变,促进病情恢复,降低复发率,预防合并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儿童、过敏性紫癜、抗凝
29
R554+.6(血液及淋巴系疾病)
2014-03-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37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