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5-0450.2018.01.025
中俄法学教育交流回顾与展望
由于地缘、历史、政治、文化等原因,中国与俄罗斯很早就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早在16世纪中叶,英国人就希望绕过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控制的海路,探索经由北方通往中国和印度的道路,由此激发了莫斯科政府急于先行找到经西伯利亚前往中国的道路.清朝顺治年间来华的巴伊科夫使团,在中俄交往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俄两国政府交往的正式开始.此后,俄罗斯不断向中国派遣使团.互相接触的最终结果,导致了1689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之后直到1820年,是中俄京师贸易的黄金时期.随着俄国传教团的来华,也催生了俄罗斯第一代汉学家的出现.两位曾在北京学习汉文和满文长达十多年的伊拉里昂?罗索欣(1717—1761)和阿列克谢?列昂季耶夫(1716—1786)合作翻译了《八旗通志》和大量中国典籍.阿列克谢?列昂季耶夫还奉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命译出《大清律集解附例》、《雍正二年谕旨》,旨在为俄国政府提供整饬吏治和教化民风的参考资料 ”1”.如果这个记载真实可靠,那么清代法典的西文翻译和向欧洲的传播,就要比英人托马斯?斯当东的那部著名的《大清律例》英译本早大约半个世纪.而在中国了解西方的历史进程中,《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可能是中国最早接触欧洲国际法概念的开始.
2018-03-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