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6-8082.2017.02.007
不同栽培方式对杂交中稻产量及冬水田肥力的影响
以杂交中稻川香9838为材料,于2010-2015年进行了冬水田耕作方式、栽插密度、施氮量与栽秧方式4个因素对杂交中稻产量影响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施氮量、栽秧方式这3个因子各水平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密度间产量差异极显著;因各因素间的互作效应显著,24个处理间的产量差异均不显著(F=0.89).究其原因,翻耕、高密、高氮虽然其干物质生产量高,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也较多,但因氮素利用率不如低密处理高,最终没能表现出增产效果.笔者认为,冬水田采用“免耕、栽插密度12万丛/hm2、施氮量120 kg/hm2和等行距栽培”,可在保证较高产量前提下,大幅降低水稻生产成本.第5年定位结束后,各处理稻田土壤养分析结果表明,翻耕、高密和高施肥量处理下稻田土壤肥力较高,但从第5年定位试验结束后的后效试验(不施肥、相同栽培密度)产量看,翻耕>免耕,密度12.00万丛/hm2> 18.75万丛/hm2.可见,在连续免耕和高密种植5年后,虽然产量水平没有下降,但其水稻地力产量下降.
冬水田、免耕、杂交中稻、栽插密度、施氮量、栽秧方式
23
S511.048(禾谷类作物)
国家水稻产业体系CARS-01-29;四川省财政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专项2016GYSH-031;国家粮食科技丰产工程2013BAD07B13-05
2017-05-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