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型钨矿床研究进展
斑岩型钨矿床是全球第三重要的钨矿类型,但对其研究较为薄弱、零散.文章基于团队近年来对斑岩钨矿床的研究并系统搜集了全球的相关资料,然后对其进行梳理与总结.研究表明,斑岩型钨矿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岩浆弧、板内及陆-陆碰撞等多种环境均有矿床产出.矿床绝大多数形成于中生代、少量形成于古生代.斑岩型钨矿化与弱氧化、较高分异程度的I型或A型花岗质浅成侵入体密切相关.成矿有关岩浆岩主要起源于古老地壳的重熔,并有少量亏损地幔和/或海洋沉积物的混染.成矿流体、金属元素等主要来自于相关的岩浆岩,成矿所需的钙、铁、锰可由地层与岩浆岩通过水岩反应共同提供.岩浆弧及板内环境下初始成矿流体多属于中高温、中高盐度的NaCl-H2O系统,大陆碰撞体系下则多属于中高温、中低盐度的NaCl-H2O-CO2体系.钨在熔-流体分异过程中倾向于富集在共存的流体相,然后以单体钨酸盐、多钨酸盐及氟钨酸盐类等形式迁移.矿质沉淀机制主要包括流体不混溶/沸腾/CO2逃逸±流体混合和水岩反应.白钨矿和黑钨矿作为斑岩钨矿床中最重要的两种钨矿物,其产出可能主要受控于相关岩浆-流体系统中F含量的高低.
斑岩型钨矿床、时空分布、岩浆系统、成矿作用、地质调查工程
48
P618.67(矿床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项目;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杰出科学家项目
2021-07-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7页
73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