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1-1889.2000.04.031
改变生态环境对鼠疫疫源性的作用
@@ 历史记载包头曾发生过4次人间鼠疫流行,1982年首次从长爪沙鼠体内分离出了鼠疫菌,证实了包头市区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性.由于包头市区所处地理位置重要,又是人口众多的大工业城市,在发现疫情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包头市各级党政领导对此非常重视,从1983年开始进行了以大面积灭鼠为主的综合性控制鼠疫措施,将鼠密度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至1990年达到了基本控制鼠疫的标准.但经连续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所取得的结果证实,灭鼠对降低鼠密度具有高效快速的作用,同时也需较大的投入,且需每年连续不断地进行,稍有松懈,鼠密度就会快速上升.因此,必须通过改变鼠类最适的生态环境,使主要宿主减少或失去其最适生态环境,缩小鼠类的分布范围,从根本上降低鼠密度或使一些地区的鼠类消失.包头市在灭鼠控制鼠疫的同时,伴随着快速、大面积的开荒、灌溉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城市扩建等多种经济活动,使过去适合长爪沙鼠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控制鼠疫起到了积极作用.
生态环境、鼠疫流行、鼠密度、包头市、密度控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长爪沙鼠、鼠类、大面积灭鼠、自然疫源性、大工业城市、市区、历史记载、经济活动、基本控制、分布范围、地理位置、党政领导、自治区、鼠疫菌
15
R5(内科学)
2005-10-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24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