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戈里夫人戏剧在中国的接受——以茅盾的译介为中心
爱尔兰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的《月亮上升》作为中国抗战时期演出次数最多的改译本话剧,总被贴上民族国家主义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标签.茅盾的译介凭借对新旧文学的敏感,触及语言文化、女性独立等民族解放话题;本着"为人生"的文学观念,颇认同新浪漫主义戏剧中"写实的"一派;区别看待悲剧与喜剧,与评论界普遍视格雷戈里夫人喜剧为"不发趣的"悲喜剧截然有别.以茅盾译介为中心,分析格雷戈里夫人戏剧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评介、改译与演出,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戏剧从爱尔兰民族文学精神汲取资源,为本土戏剧探寻"理想的实在"的文化选择与审美诉求.
茅盾;格雷戈里夫人;《月亮上升》;译介
125
本文为上海戏剧学院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话剧接受史";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上海早期演剧评论——以民鸣社为例"
2021-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8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