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世界”与“现实”——论1930年代中华独立美术协会对“超现实主义”的译介
本文尝试梳理1930年代域外现代美术名词“超现实主义”进入中国的路径,分析中华独立美术协会在这一译介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及他们所运用的译介策略,探索他们对“超现实主义”进行的中国式改造.本文认为,中华独立美术协会将“大众”“世界”“现实”这些具备特定本土内涵的词汇加入“超现实主义”的语义层中,令其成为一场有意为之的针对专有名词的改造.然而这一改造并不成功,除去译介过程中产生的语义磨损与断裂外,中华独立美协的成员有意模糊名词意义边界的译介策略也使得中国式“超现实主义”饱受争议.
中华独立美术协会、超现实主义、译介
中山大学2017年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域外艺术观念与中国现代诗歌翻译的谱系化研究”编号17WKPY57
2018-11-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