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流散写作的祛魅与批判——读《英国跨文化小说中的身份错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加勒比海和中国香港等地区的移民涌入英国,不断改变着“纯白”的英国文化底色.在这一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英国后殖民流散写作勃然兴起.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3位小说家奈保尔(V.S.Naipaul,1932-)、拉什迪(Salman Rushdie,1947-)和毛翔青(Timothy Mo,1950-)成就突出,影响巨大.他们都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共同关切:跨文化身份认同焦虑.专门针对这3位作家及其共同关切的学术研究,在国内外学界并不多见,因此,阮炜教授领衔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英国跨文化小说中的身份错乱:奈保尔、拉什迪、毛翔青小说研究》(以下简称《跨文化小说》)就颇具学术拓荒意义.全书采用“跨文化小说”这一重要批评概念,将3位移民作家纳入考察与批判的视野,在后殖民、全球化思潮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了跨文化身份错乱、身份认同政治、东西方文化与文明关系等重要学术命题,对炙手可热的后殖民写作及其文学价值进行祛魅与批判,揭示了英语后殖民流散写作与西方霸权话语之间的共生共谋关系.
跨文化小说、流散写作、后殖民
I106;I06;I206.7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重大项目KX161061
2018-04-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9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