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的苏俄形象与中国道路的不同想象——以瞿秋白和徐志摩的苏俄游记为中心
作为“后发”的现代国家,20世纪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学的发生、发展都与“异国”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苏俄,受其影响深远.1920年代初,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徐志摩的《欧游漫录》是当时介绍苏俄最为重要的文献,曾在社会上引发巨大反响.对比瞿秋白和徐志摩笔下的苏俄形象,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本文借助形象学理论和方法,在比较形象差异的基础上探究自我主体的差异如何影响“苏俄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本土民族国家道路之间的想象机制.苏俄形象在新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主体不同的知识分子在进行异邦的深刻体验和“观看及想象”之下所展开的对现代中国道路的不同想象.
瞿秋白、徐志摩、苏俄形象、形象学、想象中国
I02;D63;I206.6
2016-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6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