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之“作”与替补之“述”——孔子“述而不作”说的解构维度
在中国经学与古典诗学观念中,“作”与“述”之间有着明显的等级序列关系,“作”被赋予了起源与创生的权威地位,对“作”的推崇和保护关联着经学话语的内在矛盾性,既决定了“作”必然召唤“述”,又标举着对增殖与多义的压抑.与此吊诡过程相伴随的便是一方面对孔子“述而不作”不断重提与强调,而另一方面却潜在策动着“明述实作”的话语实践.然而,由于“作”从根本被维系于天道这一终极起源,从来不曾完满在场,现世所涌现之“述”对其的遵循和显明就成为一种实质上更为本源的替补运动.在经学话语场中,正是“述”生产出了其所声称要补充之“作”的可能性.“孔子作《春秋》”与“孔子述而不作”两项经学声明聚焦出两种话语管控机制,即作者原则与注释原则,两者紧密互动,在控制话语的同时也催化了经学话语实践的流变与多样.
作、述、起源、替补、经学、话语
I106
上海市哲社青年项目;上海市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规划项目B类
2015-06-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