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缺失到浮现——《野草在歌唱》1950年代首译本与1990年代修订本中的性别
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关注历史语境中的性别话语对翻译的影响,全面对比考察了《野草在歌唱》1950年代首译本和1990年代修订本。研究发现,受当时政治意识形态占据主导、性别话语边缘化的影响,首译本突出小说的反种族主义主题,凸显作品中的黑奴摩西,将女主人公玛丽作为白人殖民者代表加以批判,忽视了作品中的性别因素。而1999年的修订本则在女性主义话语得到相当发展的语境中,将小说还原为玛丽的故事,突出了作品反映的妇女问题,创造了一个内涵更为丰富的《野草在歌唱》译本。
翻译、性别、语境、《野草在歌唱》
I106
本文为201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优青教师科研专项基金YQ10LHY01;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团队培育计划;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YJCZ081
2012-04-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