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0208.2023.06.011
个人信息可携带权在国家机关间的实现
学界关于个人信息可携带权的研究很少涉及其在国家机关间实现的情形,但个人信息可携带权具有在国家机关间实现的规范基础和现实需要.从法教义学角度分析,宜将个人信息保护法第33条理解为一种特殊立法技术,即该条使得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规范具有公私法双重属性,第45条第3款规定的个人信息可携带权亦具有"公私法兼容性".但公法上的个人信息可携带权并非宪法上个人信息权的保护核心,而是处于立法者的形成空间中,主要体现为要求国家机关作出具体行为的行政法上的请求权,其解释需要受其宪法规范的辐射效果.应从权能要素、客体范围和技术标准等维度明确公法上的可携带权的权利内容,基于公共利益和第三人保护厘定其外在限制,勾勒公法上的可携带权的最终保障范围,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促进数据流通、构建互联互通数字政府的积极作用.
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可携带权、公法权利、基本权利的形成
41
D923.8;D63;G25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1JZD036
2023-11-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2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