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150/j.1671-2870.2020.02.012
微刺激方案中成熟卵母细胞纺锤体参数与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结局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微刺激方案中行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 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时卵母细胞纺锤体的存在与否以及阻滞值等参数与ICSI后结局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本院生殖中心行ICSI助孕的3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助孕前是否见到卵母细胞纺锤体将其分成可见组(SP+组)和不可见组(SP-组),并测量纺锤体的阻滞值等参数,比较2组间的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优胚)率、囊胚形成率及临床妊娠率;同时在SP+组中,比较正常受精组、卵裂组、优胚组、囊胚形成组以及临床妊娠组与其对立组间的纺锤体阻滞值差异.结果:SP+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囊胚形成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SP-组(分别为83.72%比72.22%、98.14%比85.16%、73.07%比62.50%、50.67%比36.76%、45.56%比2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组的异常受精率低于SP-组(4.26%比16.11%)(P<0.0001);卵母细胞可见纺锤体时,正常受精组、卵裂组、优胚组、囊胚形成组以及临床妊娠组的纺锤体阻滞值分别高于异常受精组、未卵裂组、非优胚组、囊胚未形成组以及临床未妊娠组(2.01 nm比1.81 nm、2.03 nm比1.66 nm、2.03 nm比1.91 nm、2.20 nm比2.02 nm、2.19 nm比2.01 nm),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纺锤体体积、面积、纺锤体与第一极体的角度在上述各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高,<35岁组、35~40岁组、≥40岁组的人均获SP+卵数逐渐减少(分别为3.30个、2.91个、2.4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纺锤体可见的卵母细胞行ICSI后有更高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囊胚形成率及临床妊娠率,而异常受精率更低;临床上应首选纺锤体阻滞值高的卵子来源的胚胎或者囊胚进行移植,以提高临床妊娠概率.
成熟卵母细胞、纺锤体、阻滞值、胚胎发育
19
R715.9(妇产科学)
2020-05-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6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