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150/j.1671-2870.2017.05.017
抗真菌药物新作用靶点机制的研究进展
条件致病性真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逐渐被认为是人类真菌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尤其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移植受者、艾滋病患者和癌症患者,由念珠菌属引起的侵袭性感染是现代血流感染的第四大死因[1],在院内血流感染的死亡率中,念珠菌感染占40%[2].在北京和上海大型医院的念珠菌感染调查中,白念珠菌感染分别占46.20%和57.80%[3-4].目前抗真菌药物有多烯类、唑类、烯丙胺类、棘白菌素类和嘧啶类等,但这些药物均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常见的如嗳气、呕吐、腹泻、腹痛和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而较为严重的是其对肝脏、肾脏产生的毒性.此外,临床上预防性抗真菌感染治疗的增加,以及抗真菌药物广泛及不合理的使用,导致了致病真菌的菌群构成和药物敏感特性逐渐发生改变,在药物的选择压力下,敏感菌株被抑制或杀灭,耐药菌株逐渐被诱导产生并大量繁殖,使真菌的耐药率越来越高,耐药性也越来越强,尤其医源性感染、交叉感染的耐药菌检出率远高于平均水平.这些药物的耐药机制通常为以下几类.一是药物作用靶酶14α-去甲基化酶的改变;二是外排泵编码基因高表达;三是生物膜的形成;四是细胞甾醇合成通路的改变.因此,迫切需要研发基于新作用靶点的抗真菌药物,避免这些已知耐药机制的作用[5].
真菌、新靶点、致病酶类、信号通路
16
R519(传染病)
2017-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54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