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150/j.1671-2870.2015.03.003
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指南解读
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房颤)最危险而严重的并发症,而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因而成为房颤治疗的核心策略之一。华法林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于房颤抗凝,其疗效可靠,但治疗窗窄、起效慢、失效时间长、个体间的有效剂量差异大(部分与患者的基因分型有关)、药物和食物影响因素多,并需要定期监测抗凝强度以调整华法林的用量,故导致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较多限制[1]。随着医疗技术的进展,近年来研制出几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这些药物疗效肯定,安全性高,使用方便且无需监测凝血指标,并多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获得了良好的循证医学证据[2],已被多个国家及地区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批准临床应用于非瓣膜病房颤的抗凝治疗,亦得到了最新国际指南的推荐(2014年AHA/ACC/HRS房颤患者管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中风协会女性卒中预防指南、2012年ESC 心房颤动管理指南更新)[1,3-4]。本文拟就已被多个国际指南批准用于房颤抗凝治疗的数个药物(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利伐沙班)的临床应用进行解读。
心房颤动、抗凝药物、评估
R541.7+5(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2015-07-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2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