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2870.2014.03.009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征及其分子诊断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多样性临床表现,探讨建立分子诊断的方法.方法:采集6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序列分析方法检测ATP7B基因突变,并对p.Arg778Leu基因突变的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27例(43.5%)患者诊断时年龄<8岁,且均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仅有2例出现K-F环,而59.3%的患者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与表现为肝脏疾病的患者相比,以神经系统为表现的患者诊断时年龄较大(P<0.000 1),诊断延期时间更长(P<0.000 1).本组患者共检测到40个不同的基因突变,其中有14个为新发现的基因突变.肝豆状核变性的常见基因突变为p.Arg778Leu (31.9%)和p.Pro992Leu (11.2%).另发现p.Arg778Leu纯合突变患者(n=7)在临床上更多表现为肝脏疾病,诊断时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更高,与p.Arg778Leu杂合突变(n=22;P=0.028)或其他基因突变患者(n=29;P=0.036 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年轻患者特别是8岁以下的患儿中,基因检测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非常有价值的方法,而突变类型可预测其疾病的临床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序列分析、诊断
13
R589.9(内分泌腺疾病及代谢病)
2014-08-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26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