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境者的文学景观 ——观察台湾作家林文月的一个角度
林文月曾撰文说她的选择和成就有很多偶然,始终是靠"直觉".选择读中文系,是因为同学都报考外文系,她为了免俗涂改了志愿,被台大中文系录取.后来也曾尝试转系,被系主任台静农劝返.读完四年本科,林文月再入台大中文系研究所,从事古典文学研究.1969年,三十六岁的林文月获得去京都大学访学的机会.此次访学,林文月是为了撰写有关唐代文化对日本平安文坛影响的论文.与此同时,她接到林海音《纯文学》杂志的邀约撰写域外散文.故而,在完成论文的空隙,以做论文的心态实地勘考,收集资料,完成了散文集《京都一年》的写作.回台湾后,林文月发表论文《〈源氏物语·桐壶〉与〈长恨歌〉》,附录了《源氏物语》部分章节的译文,这部分她自己翻译的译文很受读者欢迎.进而,她花费了五年时间,译成这本巨典,获得诸多肯定和荣誉.林文月在台大任教多年,出版学术著作《谢灵运及其诗》 《澄辉集》,是六朝文学研究颇具影响的学者.关于文学生涯,林文月曾在回忆文章中写到,她学生时代也尝试过写小说,被恩师台静农批评为文辞靡丽,不谙世情,不适合写小说.而写作《京都一年》,不经意间却开辟了适合她的散文路径.若仔细去观察林文月几个身份的越境和穿越,清晰可见的是,林文月的成就并非偶然.她研究谢灵运,写作《京都一年》,翻译《源氏物语》和《枕草子》,无一不与她的审美趣味合契.懂得局限,选择得当,故能在几个领域有所成就.
越境、文学景观、台湾、作家、源氏物语、中文系、文学研究、论文、选择、谢灵运、写作、台静农、散文、成就、译文、学术著作、文学生涯、小说、唐代文化、收集资料
I20;I10
2019-12-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