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819/j.issn.1006-9674.2014.02.009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自201 1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本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6例(71眼).随访术前及术后1d、1周及1、3、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Obscan-Ⅱ角膜地形图、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观察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结果:36例(71眼)术前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08 ±0.02、0.62±0.29;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69±0.30、0.72±0.28;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为(-13.56 ±4.25)D,术后最后一次随访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85 ±0.36)D,与预期屈光度数差别±1.00D以内者65只眼(91.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平均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UBM观察术前前房深度(3280±206)μm,术后最后一次随访前房深度减少到(2863±217) μm,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UBM观察术后各随访时间点ICL拱高均在理想范围内,ICL在眼内位置稳定.4例(6眼)术后1周内发生高眼压,经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1例(2眼)术后发生局限性晶状体前囊下混浊,随访期间病变无进展,术后视力无下降,无需手术治疗.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术前精确的数据测量是决定术后效果及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高度近视
33
2014-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