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丘陵区水田和旱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矿化对水分的响应
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典型水田和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向土壤中添加14C标记稻草,培养30 d后,提取与原位土壤中结构相似的14C可溶性有机碳(DOC);将14C-DOC加入水田和旱地土壤中,并设置45%、60%、75%、90%和105%田间持水量(WHC)5个水分梯度,在标准状态下(25℃)培养100 d,监测14C-DOC在土壤中的矿化过程.结果表明:培养100 d后,两种土壤中28.7% ~61.4%的标记DOC被矿化为CO2,且5个水分条件下,水田土壤DOC的矿化率均显著高于旱地,这主要是由于水田土壤DOC的结构组成比旱地土壤更简单.好气条件(56% ~ 75% WHC)有利于两种土壤DOC的分解,淹水条件(105%WHC)则有利于DOC的积累.土壤处于好气条件(45%~90% WHC)时,DOC的生物可分解率及易分解态所占比例均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100d内,水田和旱地易分解态DOC分别占其累积矿化量的80.5% ~91.1%和66.3% ~ 72.4%,说明DOC的生物可分解率主要由其易分解态组分所占比例决定.
可溶性有机碳、矿化、水分、水田、旱地
25
S124;S135.6(农业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704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246,41301273
2014-04-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75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