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人工沙棘林水土保持作用机理及效益
沙棘是我国半干旱地区用于水土保持造林的主要生态-经济型树种,在"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对野外试验资料分析表明,7~10龄沙棘林冠年平均截留率为8.5%,6~10龄沙棘林地枯落物层单次可截留0.89 mm降水;沙棘林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提高土壤入渗和抗冲性能作用,其中土壤中毛根数量是决定土壤抗冲能力的主要指标.沙棘林的水土保持作用随林龄变化明显,幼林(2~3龄)阶段的作用很小,降水特性是决定林地产流产沙量的主要因素;成林(4~5龄)阶段,产流产沙量受降水和林分生长的共同影响;成林后(6~12龄)阶段,降水特性的影响很小,林地产流产沙量维持相对稳定,年径流深与侵蚀模数分别为0.3~3.4 mm、0~6.75 t·km-2.幼林至成林(2~5龄)阶段,径流含沙量急剧减少,成林后(6~12龄)阶段,径流含沙量趋于稳定,含沙量变化在0~5.09 kg·m-3.
人工沙棘林、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作用、机理
16
S157.5(土壤学)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3-SW-421;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4BA508B14;中国科学院科研项目
2005-05-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595-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