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视网膜微血管阻塞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合并视网膜微血管阻塞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视网膜微血管阻塞的临床转归情况.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荆州市中心医院合并视网膜微血管阻塞(棉绒斑)的SLE患者32例55眼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不合并视网膜病变的SLE患者30例60眼为对照组. 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肾功能、血沉、自身抗体及胸片、心脏彩超).眼科随访12个月,记录随访开始及结束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棉绒斑变化及治疗情况. 结果 实验组皮肤红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抗ds-DNA抗体阳性率、补体C3降低和血沉升高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开始时实验组SLEDAI评分[(14.24±4.2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9.03±3.16)分](P﹤0.01),随访结束时评分为(9.38± 2.81)分,较开始时显著降低(P﹤0.01),且与对照组[(8.75±2.6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棉绒斑显著减少(46眼缓解),其中6眼行局部视网膜光凝治疗.两组患者随访开始及随访结束时BCVA和IO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合并视网膜微血管阻塞的SLE患者多处于疾病的中度活动期,与全身多系统受累表现一致.棉绒斑可提示疾病的进展及控制情况,应定期行眼底检查,同时进行积极眼部治疗可防止视功能受损.
系统性红斑狼疮、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棉绒斑、自身抗体
13
R593.241(全身性疾病)
2016-03-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