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2096-8183.2024.01.012
20世纪20至30年代好莱坞"明星"文化的中国式移植
电影"明星制"是指在大众传媒及制片商的共谋中,以银幕形象为基础,将电影演员的私人生活作为主要消费对象的一种庸俗的人才等级制度.20 世纪 20 至 30 年代的中国电影界,从好莱坞移植了两种"造星"方式:20 年代初期,主要是利用"社交名媛"自带的"光环"引领票房热度,美国的"飞波姊儿"式人物与中国的殷明珠等人的"明星"之路及"明星"特质多有趋同;20 年代中后期及 30 年代初期,随着明星制的成熟与商业需求的膨胀,利用新的传媒力量将无名之辈打造成银幕"巨星"成为必然.而在这个潮流中,中国不仅有与克莱拉宝等相似的主打"性感热辣"的梁赛珍之类的纯娱乐女星,更有在左翼文艺影响下出现的与好莱坞"热女郎"有明显差异的艾霞与胡萍等女星——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她们现实中的左翼身份及其塑造的具有思想"热力"的银幕女性形象,经常被迫与娱乐特质交叠在一起,这进一步体现了明星制将演员的银幕形象与私人生活联动,策划一种平庸浮躁的"跨媒介消费"的根本特性.
中国早期电影、明星文化、好莱坞、商业模式移植
J905;G206;I206.6
2024-01-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