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2095-395X.2018.03.025
二胡演奏与《溪山琴况》中的"弦、指、音、意"关系
《溪山琴况》作为我国第一部音乐表演美学专著,集儒、释、道思想于一体,将琴乐演奏的指导原则划归为和、静、清、远、古、淡、怡、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等二十四个况味.其中,第一个况味便提出了"弦""指""音""意"四者相互关系的命题:"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这三个阶段的"合"也是演奏者修习琴乐必经的历程.其中,"弦与指合"要求演奏者运指顺应弦性,解决琴乐修习过程中音准、运指等基本技巧问题,以达到"往来动宕,恰如胶漆"的准确、流畅、连贯."指与音合"则是演奏过程中注重乐曲结构、节奏、轻重、缓急,并加入演奏者主观的思考与体验,方能"宛转成韵,曲得其情".这一阶段已然突破技法本身,去追求音乐本身的形式美,更执着于赋予琴谱固有的艺术形象以新的生命力.至于"音与意合",是"以音之精义应乎意之深微",演奏者必先练其音,才能恰其意,当技巧形式醇熟到忘却形式时,习琴者所追求的便是超乎形式的意境美.而这种"得之弦外""韵外之致"的追求,正是中国传统文人思想中主观化精神烛照下共同的审美意志,是向着超越生活现象、包含宇宙生命灵性的意蕴的进发,是儒、释、道合流后,以成圣成贤、成就自我人格生命为追求的最高理想.《溪山琴况》虽以古琴为论辩对象,但其承载的表演美学的审美主张可以延伸至其他音乐演奏实践领域.下面,笔者以二胡演奏的音乐实践对此进行简要论述.
2018-11-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