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276/j.issn.2097-1656.2022.02.015
糖尿病足之中医正名刍议
糖尿病足一词于1956年由OAKLEY提出并沿用至今,包括前期的下肢缺血和神经病变以及后期的足部破溃、坏疽等改变.该病在古代相对罕见,当时也缺乏对高血糖危害的认识,故中医古籍中常常将该病与其他原因导致的下肢破溃、坏疽类疾病一并论述,而未将糖尿病足作为一个独立疾病进行论述和命名,导致其中医病名始终未得到统一.因该病后期的破溃、坏疽等症状与《灵枢经》、《刘涓子鬼遗方》中所记载的"脱痈"、"脱疽"症状极为相似,所以目前通行的观点是将其归入中医"脱疽"范畴.但该病分型多样,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将所有类型统称为"脱疽"显然是不合理的.笔者经古籍查证,并结合WAGNER分级法及2020年《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将不同类型的糖尿病足分别以"脉痹""血痹""脱疽""足底席疮""足部疔疮"与之对应,明确命名,这将对指导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足、中医命名、脱疽
43
R261(中医外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1709303
2022-08-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