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0772.2001.06.012
中医学学术流派与中医学学术范式
@@ 学派众多,源远流长,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特异现象。诸多的医学流派,数以千百计的医家在丰富的临床经验基础上,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阐释、发挥《内经》中所蕴含的医学思想,使中医理论体系似乎更加完善、系统了。
然而问题在于,科学地评价学派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表面化、形式化地论列现象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的是以进化的思想分析各学派的学术观点,进一步判明在学术本体上学派的存在对中国医学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派争鸣带来的学术繁荣又真正给中医学输入多少新鲜血液呢?在争鸣中,大多胶执一点,不遗余力地发挥两端。如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的寒温病因论;丹溪学派与温补学派的“阳有余、阴不足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论”;李杲与李中梓的脾胃论、先后天根本论;刘完素与张从正的火热论、攻邪论。这些争鸣归纳起来,最终都体现在中医概念之争上,像寒温之辨、阴阳之辨、先后天之辨、寒热之辨、正邪之辨,等等。而这些概念大多源自《内经》,概念内涵难以确定,外延则模糊不清,生命与疾病的本质规律借助此类概念能否得以正确地阐释呢?如果不能,在非本质问题上的论争对中医学发展的意义又该作何评价呢?
中医学发展、学术流派、学术范式、学派争鸣、医学发展史、中医概念、医学思想、医学流派、阳常不足、学术观点、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特异现象、思想分析、伤寒学派、评价学派、内经、理论体系、经验基础、寒温
22
R2-03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