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2-0772.2001.05.019

脉诊:格式化、神秘化、客观化——脉诊演进中若干重大问题的文化解析

引用
1 “尊经法古”的准则与《脉经》的权威格式化 “尊经法古”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色之一。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君子不器”,轻视自然科学规律本身的探索,开创“重道轻器”之先河。继而,以阐释研究《十三经》的“经学,则成为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高深的大学问。” 这种文化惯性,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中医学及脉诊,而这种影响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其他学科均无法相比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秀才学医,笼里捉鸡”。随着“良相”、“秀才”等儒者从事医学职业,经学的法则也随之引入中医体系,从此注释《内经》等经典,“补其未备”、“发其未发”,便成为中医学术之主流。蔡陆仙曰:“医书之有经,亦犹儒家之有六经也。六经所以载道,辨治乱与兴衰之轨辙。医经所以昌明学术,莫不胥由是焉……”(见《中国医药汇海》),从此,人们“理不离《内经》,法不出仲景”,不敢越雷池一步。 就脉诊而言,自晋代王叔和《脉经》确立“独取寸 作者,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我,这对于提高中医的辨证论治水平,减少无效治疗,促进中医学发展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并能消除那种片面的、以个人习惯行为的思维模式,这是中医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关键之所在。 3 用循证医学来减少中医的无效治疗 这里指的无效治疗,顾名思义是“没有效果的治疗措施或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策略”。“循证医学不但重视个人临床经验,而且强调现有的最好的研究证据”。中医在辨证论治过程中,按照中医的四诊合参确定的证型,经反复治疗无效时,不妨用循证医学的思想,把宏观的思维向微观方面倾斜一下,再去寻找一些病人的微观方面的资料与信息,这里并不是拿微观信息去改变中医的证型,而是用疾病微观的信息给病人提供更好地治疗咨询,减少中医的无效治疗。 中医同西医一样都存在着无效治疗,问题是如何正确地认识中医的无效治疗,及时改变这种无效治疗。中医的无效治疗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和医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有直接关系外,中医理论产生的特定环境也是不可否认的原因。几千年前中医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辨证理论无疑对今天的临床实践仍有指导意义,但不要忘记的是,一切都在变,证在病,病在变,人在病,社会在变。不能古云亦云。因为中医是在特定的地理、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古人概括与总结的理论与实践,既受个人思维的限制,又受当时社会条件的约束,不可能达到更高的认识程度,有的是把自己一时、一事的经验记录下来,供后人借鉴。如《伤寒论》中提出的一些不治之证或死证,对现代临床显然毫无意义。如:“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等等。既然古代认为死证的论述,我们肯定会不认同,那么,传统中医的一些证候,现代也不一定会完全认同,该认的则认,该否的则否。所以,要减少中医的无效治疗,就要实事求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脉诊、格式化、神秘化、客观化、中医学发展、无效治疗、循证医学、实事求是、实践、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中国、信息、思维、伤寒、临床、经验、重道轻器、中医学术、中医体系

22

R2-03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58-60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医学与哲学

1002-0772

21-1093/R

22

2001,22(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