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2-0772.2001.05.018

中医学与循证医学

引用
循证医学是英国已故流行病学家Arechie Cochrane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循证医学思想,提出应根据某一治疗措施,收集全世界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评价,并以得出的综合结论去指导临床实践[1]。循证医学一词在80年代起源于McMaster医学院,90年代正式诞生。 1 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 辨证论治至今仍作为中医特色之一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在医学界,人们比较忌讳的说法,就是现代医学有的,中医二千年前早就有。今天把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又扯到一起,不是又犯大忌了吗?否。因为此二者的联系既不是相提并论,又不是以此沾沾自喜,而是从中找出促进中医学发展的内涵。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中医学的一些思维模式和方法论对现代医学也同样有着可借鉴之处。诸如“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模式与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与现代的预防医学思想;“恬淡虚无,病安从来”与达到心理上、生理上、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的健康理念;“不虚不实,以经取之”的亚健康状态;“膏梁之变,足生大疔”的生活方式病及辨证论治中的以“证”为核心的循证医学思想,等等,无不体现了中医学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哲理。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无论是脏腑辨证、八纲辨证、还是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都是以“证”为主线条,循根问底,辨证论治的。尤其《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他是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在《内经》的基础上,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的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中讨论病变部位,证候特点,损及何脏何腑,寒热趋向,邪正消长及立法等问题。如同循证医学将临床实践加以科学地分析与总结,使临床医学上升了一个理论高度一样,六经辨证也为《内经》的辨证上升了一个新的层面。 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医的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二者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医学,但他们都有共同点即是强调“证”的重要性,但二者字同意不同。中医学的证,有的学者认为是“功能态”;有的学者认为是“状态学”。虽然说法不一,但认识是基本相同的,即中医的证是宏观的、定性的。而循证医学的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治疗措施。”[2]可见循证医学证的核心是证据,这一证据是全方位的,他要求“包括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标准、疗效、转归判定标准等都要以临床试验研究为依据,这些证据必须能够证明某种诊疗手段的有效性及成本——效益比上的合理性”。 2 用循证医学指导中医学的发展 2.1 循证医学与中医现代化 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医,使中医现代化已成为现实。如近几年对中医证本质、经络实体等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走了不少弯路,甚至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研究方法脱离实际,研究思路不符合中医的认识论。如果用循证医学来指导中医现代化的研究,可能会对中医现代化的研究有突破性和实用性的进展。因为“循证医学的出发点是以证据为基础,这一证据主要是指临床人体研究的证据,包括病因、诊断、治疗、康复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如果从临床人体研究的证据出发,就不会片面地用人造的中医证的各种证型研究结果来认识中医,使中医证等的研究脱离实际,就不会走更多的弯路。 2.2 用循证医学思想启迪中医的辩证思维 循证医学的证虽然与中医的证有着本质的区别,临床上也不能用循证医学来左右中医的辨证论治,但用循证医学的思想启迪中医的思维,让中医工

中医学发展、循证医学、辨证论治、中医现代化、预防医学思想、临床实践、证据、六经辨证、中医证本质、治疗措施、现代医学、思想启迪、亚健康状态、卫气营血辨证、随机对照研究、思维、社会医学模式、人体、临床试验研究、生活方式病

22

R-03(一般理论)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57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医学与哲学

1002-0772

21-1093/R

22

2001,22(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