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0772.2001.05.013
IDDM与多发性内分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联研究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放射性核素诊断学的进展,研究人员已对多发性内分泌自身免疫综合征(autoimmune polyglandullar syndrome,APS)进行了发病机理和分型的深入研究。APS是指病理性自身免疫反应引起2个以上内分泌腺疾病组合的症候群,临床上主要分为3型,其中IDDM(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最易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伴,也最受免疫学家们的关注。对IDDM与其他相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及基因相关联的研究,充满了科学思维的过程,极大的促进了IDDM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的认识,对临床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临床上的关联与IDDM自身免疫机制的揭示
IDDM发病机制中的免疫系统受累在60年代首先被怀疑[1],当时许多临床学家已发现IDDM与已经公认的具有自身免疫性质的疾病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例如,Hassimoto's甲状腺炎,Graves'病,Addison's病或恶性贫血等,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自身免疫失调在IDDM中发生率较在普通人群中高,另外一个证据则显示在起病不久即死亡的IDDM病人胰岛中发现有淋巴细胞浸润。然而,对IDDM的自身免疫机制的研究仅仅从70年代开始,50年代到60年代初,在建立了检测器官特异性的人类抗体方法之后,人们对APS自身免疫机制才逐渐有了
患者生活质量并无明显改善[7,8]。
以上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老年或合并COPD的冠心病人,其CABG医院死亡率、病残率均显著升高,手术耗费高而中远期预后差,而手术后生活质量并无改善。因此,从生存质量出发,目前认为对75岁以上、合并有中度以上(FEV1.0低于预计值的50%)通气功能障碍的冠心病人,以及需要用激素来控制气喘症状的COPD合并CHD患者不宜作CABG治疗。认识,人们首先从APS患者中确立了胰岛细胞抗体。随后,在60%~90%新诊断的IDDM病人中也发现了胰岛细胞抗体,随后几年,许多胰岛自身抗体也相继被发现,例如,抗胰岛素抗体,抗64 kPa,抗37 kPa,抗GAD,抗69 kPa及最新的IA2等,尽管胰腺自身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在动物模型中仅诱导其短暂的高血糖反应,但是某些特殊的动物品属(如BB大鼠及NOD小鼠)都能自发地产生与人类疾病相似的IDDM,这在对这种疾病的免疫机制及确立公认的自身抗原研究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用BB大鼠及NOD小鼠的脾细胞能将IDDM转移到非糖尿病群体中。最后,在动物及人类IDDM研究中发现,免疫抑制剂有明确的疗效,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综上所述,IDDM既具有自身免疫的直接证据——自身抗体的确立,又有间接证据,如实验动物中能复制IDDM,众多的特征性临床证据等,充分证明了它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从中不难看出,正是由于IDDM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上的关联,才使得人们对此病性质有了倾向性认识,而且也是从APS的其他病相继发现自身抗体的认识上,转而寻找IDDM的自身抗体,先在APS中发现ICA抗体,最后才在独立存在的IDDM中发现有关抗体,从而揭示了其自身免疫机制,充分体现了由此及彼,比较及类比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威力。
多发性、内分泌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机制、胰岛自身抗体、临床、胰岛细胞抗体、器官特异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自身抗原、证据、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反应、科学思维、发病机制、动物、病人、通气功能障碍、免疫学、抗胰岛素抗体
22
R587.1(内分泌腺疾病及代谢病)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