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0772.2001.02.007
科学技术革命与流行病学思维的发展
@@ 人类认识自然界的思维方式千变万化,根据其历史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种基本思维方式。即:直观的和思辨的思维方式、实证的和逻辑的思维方式、概率的和统计的思维方式、开放的和非线性的思维方式[1]。这四种思维方式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科学技术水平上。也就是说,其发展过程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纵观流行病学概念和思维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上述的各个阶段。而且其思维方式每上升一个阶段都是由科技发展所决定的。由此可见,流行病学思维的发展与科技革命是息息相关的。
1 古代病因概念——直观的经验的思维方式的产物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某些现象与疾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则认为这些现象就是病因。例如在天气寒冷的情况下,人们容易患感冒,而认为着凉就是感冒的病因。在19世纪初,英国伦敦发生了霍乱的流行,由于当时微生物学尚未创立,病原菌尚未发现,人们观察到病例主要集中在伦敦宽街较低洼的地方,于是就认为,这是由于瘴气所致。这种“瘴气学说”相当盛行。还有许多疾病现象,人们难以解释,也就将所有病因统归到“上帝”、“神鬼”、“天意”上去。
在古代中国,人们将疾病的发生与外环境的物质联系起来,形成了中医理论。例如,阴阳五行学说的产生与发展,是通过观察总结而成的。在中医理论的五行脏象学说中的“心、肝、脾、肺、肾”的概念,也来源于解剖实验与观察。有关测量数据与观察结果,《内经》中有大量的记载。这些记载与近代大体解剖学研究结果基本相符,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医学家无从认识人体内脏器官的组织结构,因而用五行类比五脏。于是五脏便失去了它们的解剖学意义,使五脏实体性的概念变成功能性概念。
科学技术、技术革命、流行病学、思维方式、功能性概念、中医理论、病因、阴阳五行学说、解剖学研究、疾病、古代、组织结构、直观、瘴气、脏象学说、微生物学、内脏器官、伦敦、历史、科技革命
22
R18(流行病学与防疫)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