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一、BMSCs的概念和来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观点最先由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n提出.1976年Friedenstein等[1]报道,应用贴壁法从骨髓中分离出某种单核细胞,发现这种单核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分化成为多种来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如:骨、软骨、肌肉和脂肪细胞等,因而把这种细胞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它的含量在骨髓中最为丰富,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骨髓以外的间充质干细胞陆续被人们发现,在脐血、外周血、卵黄囊、脾脏、肾脏、牙髓、肌肉、脂肪、羊膜及真皮组织中均有间充质干细胞的存在.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这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间质及结缔组织中[2~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难愈性、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单核细胞、多分化潜能、结缔组织、脂肪细胞、肌肉、中胚层、外周血、贴壁法、卵黄囊、理学家、德国病、真皮、应用、羊膜、牙髓、学者、肾脏
42
R57;R47
2013-11-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