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381/j.issn.1001-7585.2022.08.054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分子物变化对血栓形成的诊疗作用分析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变化对血栓形成的诊疗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2021年1月收治的50例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实验组;选取同期未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0例为对照组;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者为健康组.分别于初诊时、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后1个月,采集研究对象静脉血对血栓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包括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观察分析检测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sTM、t-PAIC、PIC、TAT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与健康组相比,实验组的t-PAIC、PIC、TAT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而实验组与健康组的sT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实验组的TAT、t-PAIC、PI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通过检测TAT、t-PAIC、PIC等血栓分子标志物,不仅能准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且还能对抗凝疗效进行准确评估,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分子标志物、诊断、抗凝、疗效
35
R446(诊断学)
柳州市人民医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LRYGCC202101
2022-06-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382-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