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0498.2016.08.014
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实践研究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生理依据和特征<br>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所创,是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是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思维导图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每个与其相关的词或者图像都成为一个子中心或者联想,整个合起来以一种无穷无尽的分支链的形式从中心向四周放射,回归于一个共同的中心。思维导图善用左右脑的功能,藉由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不但可以协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也让我们的学习更轻松有趣,且具有个人特色及多面性。简单的说,它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着力于发展人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思维导图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神经生理学家在研究了脑细胞之后,感叹道,“人脑乃是一台施了魔法的织布机,千百万之梭往复翻飞于斯,织就花纹转瞬即逝,图案寓意何其深远,几曾有过驻留的时刻。小小图案似合若离,此消彼涨,宛如银河舞于九天。”每个人的脑里,估计有1万亿个脑细胞,这些脑细胞看起来都像是超级章鱼,中间有个身体,带有十根百根或者上千根触须。当人思考产生智慧火花时,它的生物感应是沿着这个章鱼样的结构由中心向四周放射性扩展的,扩展的范围越大,能量越高。这就是思维导图的生理依据。
运用、思维导图、学生、阅读质量、中心点、放射性思考、脑细胞、神经生理、学习特性、章鱼、图像、图文并重、图案、思维工具、扩展、互动模式、个人特色、组织性、织布机、理学家
H09;G63
2016-09-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