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平常之心与奇异之书
对于《聊斋志异》这本书,许多读者有一个不符实情的印象,以为是蒲松龄晚年写的, 或者以为他用了中年之后的大半生的时间来写它.不是的,《聊斋志异》的创作始于作者的青年时代. 它成书也早, 蒲松龄为这个集子写的序言《聊斋自志》,末尾署着"康熙乙未春日",这是 1679年的春天,此时的作者未满 39周岁. 因此,现在的我们读这部文言小说,不妨从追问这个问题开始. 蒲松龄到底是因为屡试不第才以搜神谈鬼来疏泄心中郁结之气, 还是由于他的雅爱搜神、情类黄州,才导致了屡试不第?在《聊斋自志》中,作者一开头就流露了他对屈原、李贺、庄子的喜好:"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 自鸣天籁, 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罔两见笑."然后又将自己与写《搜神记》的干宝和大诗人苏东坡相提并论:"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这很说明问题.其实我们也可以现在的情形来推想蒲老先生的际遇: 像他这样一个人,要科考及第,正如一个成天看课外书、 沉迷于写作还爱玩游戏的中学生想高考成功一样不太可能. 要知道,科举考试制度在我国经历近千年的发展, 由通经致用而经世治国, 正统儒家经典由必考变成唯一要考的内容, 八股文成为规范的答题方式. 对于应试者来说,四书五经之外,一切都是歪门邪道.
聊斋志异
I207.41;I0-03;H315.9
2018-01-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