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1-8476.2016.01.025
从典籍中汲取传统人文养料——《中学文言文读本·趣味说理选》前言
日常人际交往,无论是说还是写,都有一个表达与理解的过程.说和写是表达,弄懂人家的意思自然是理解.一般的言语应对,彼此容易达成默契,如果要给人家讲一通道理,还想让人家接受自己的主张,那就不太容易.
首先,需要挑好交谈对象.孔子就明白这一点,谆谆告诫我们:"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可以谈的人不去跟人家谈,错失了一个人物;不可以谈的人却要跟人家谈,就浪费了言语.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比如,孔子不喜欢阳货的为人,"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同''馈'',赠送)孔子豚(蒸熟的小猪).孔子时(打探)其亡(出门)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路).(阳货)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阳货)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阳货又)曰:''不可.——好从事(做官)而亟(屡屡)失时(机会),可谓知(聪明)乎?''(阳货还)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好啊);吾将仕矣.''"对阳货,孔子躲不过去,只好周旋敷衍.可以想见,孔子和阳货这两个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使站在一起说话,实在难以指望彼此交心、掏心掏肺.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典籍、传统人、养料、中学文言文、读本、孔子、人际交往、说和写、赠送、小猪、投机、通道、日月、人物、对象
C96;TS2
2016-03-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