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1-8476.2013.04.002
从遮蔽到去蔽:真语文的守望
孙绍振教授曾指出:"闽派语文八字原则,最为主要最为关键的正是‘去蔽’,不仅是去他人强加之蔽,而且是去主流话语之蔽,去自我信念之蔽.这可以说是闽派语文的生命线."[1]"去蔽"旗帜由此高高飘扬.
去蔽之说,不独闽派语文创倡.中学语文之蔽,自20世纪初现代语文诞生之始便相生相伴,去蔽之说由此发轫.早在1925年,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的吕思勉教授就引用老子的话"大道甚夷,而民好径",阐述国文教学存在不少遮蔽现象,指出"有物蔽之,则康庄大道在前而不见矣".针对当时国文教学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实践的倾向,吕思勉教授敏锐地指出,"根本上之弊端,则在重讲授,重讨论,……而不重实际之阅读","故今日谆谆之讲授,及无谓之讨论,十分之九,皆可省去也".[2]如此金玉良言,恰如黄钟大吕,即便今日读来,仍然醍醐灌顶,受益良多.
遮蔽、中学语文、文教学、闽派、吕思勉、讲授、主流话语、学生实践、四大家、生命线、阅读、信念、史学、倾向、旗帜、良言、老子、近代、金玉、教师
O57;I20
2013-06-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8-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