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8-8008.2020.05.015

论精神内涵及机理

引用
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尽管"精神"已成为一个最强的时代音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但仍然难以摆脱"被决定""第二性"的尴尬地位,也难以避免被贴上"唯心主义""主观主义"标签的嫌疑.这就需要通过学术梳理,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进行挖掘、清理、提炼,以便能够追根溯源,弄清其内在含义,还原其本来面目,绝不能将其局限在世界本质属性的争论范围."精神"从世界本原的意义上虽然处于"被决定""第二性"的地位,但如果能对其所具有的"能动性"加以深入研究,以便弄清其内在机理及其功能、作用.人类活动并不是单纯的物质活动,同时包含着精神活动,具有双重属性.人作为"能动"者,不仅是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革命活动的承担者,而且也是精神活动的承担者,"人本身"就包含着物质与精神的复合因素.物质是"人本身"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但精神却是"人本身"存在不同于其他物质存在的本质特征,并"能动"地调节着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平衡.一旦失衡达到一定的限度,精神因素就会"能动"地发挥调节作用,以使其建立或回复到新的平衡状态.精神是属人的哲学范畴,是人主体性存在的内在确证,是人及其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人及其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

精神、意识、能动性、主体性、人及人类社会

38

B0-0

2020-1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67-72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运城学院学报

1008-8008

14-1316/G4

38

2020,38(5)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