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地区锡田印支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华南印支期花岗岩分布较为分散,其构造背景长期存在争议.湘东地区的锡田印支期花岗岩位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结合带中部,主要由黑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二者均含有较高的SiO2 (67.6% ~ 76.8%)和全碱含量(ALK=K2O+ Na2O,6.8%~10.7%),呈过铝质的特征(A/CNK值范围为1.0~1.2),分异指数D.I值为84~93;微量元素显示出Rb、Th、U富集和Ba、Nb、Sr、P、Ti亏损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图呈右倾海鸥状,轻重稀土分馏明显,指示岩体经历了高度的分异演化;P2O5和微量元素比值随着分异程度变化的特征,表明岩石过铝质的特征是由高度的分离结晶作用造成.锡田印支期花岗岩的εHf(t)值为-11.3 ~-4.34,818O值分布范围为6.9‰~10.8‰,O同位素分布较为分散,主要是记录了源岩与流体的不同特征.Hf同位素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6 ~2.2Ga,反映其源区主要为中元古-古元古代的华夏基底;Hf-O同位素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同时未蚀变的花岗岩明显偏离源岩为沉积岩的大容山花岗岩,表明锡田花岗岩的形成受到了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结合邻区邓阜仙岩体和王仙岭岩体的研究成果,显示研究区在印支期就处于伸展的构造背景,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
印支期花岗岩、Hf-O同位素、构造背景、华南
34
P588.121(岩石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2016YFC0600401;国土资源部公益项目201211024-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3046;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部教师与研究所科研合作专项基金Y552012Y00
2018-09-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2页
2065-2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