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坑嶂斑岩钼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
江西铜坑嶂钼矿是新近发现的中型斑岩型钼矿,矿体主要分布在白垩纪花岗斑岩体内.根据矿物组合和穿插关系可将该矿床分为三个矿化蚀变阶段:钾硅酸盐化阶段、萤石-黑云母(白云母)-钾长石-辉钼矿阶段和绢云母-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早阶段成矿流体为富含碱质、挥发份的高氧化性岩浆流体,该成矿流体形成压力较大(约1000bar),温度较高(550~>600℃之间)并发生了沸腾作用,分离出高盐度多相流体包裹体和富气相低盐度包裹体.随着温度的降低(420 ~440℃之间)和压力的持续释放(320 ~ 360bar)成矿流体再次沸腾并导致了钼矿的沉淀.晚阶段与绢云母化等蚀变有关的脉体中大量存在的高盐度(29.58%~44.12% NaCleqv)流体包裹体指示岩浆流体为该蚀变作用的主导,该阶段少数石英脉中富液相包裹体的广泛发育可能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有关.激光拉曼和扫描电镜实验在早阶段流体中检测到Fe3O4、SO2,表明该阶段流体氧化性较高,钾长石化发育,属碱性环境.主成矿阶段流体中还原性气体CH4等的存在,以及辉钼矿与蚀变白云母共生,揭示出该阶段处于相对还原的酸性环境,亦表明氧逸度、pH值变化可能共同导致了钼的沉淀.
流体包裹体、扫面电镜/能谱、激光拉曼、铜境嶂斑岩钼矿床
28
P618.65(矿床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30419
2012-05-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91-104